文化赋能住宅设计创新 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
环境可持续性、设计质量以及创新需求是当今建筑领域谈论最广泛的话题。随着新的建筑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中国城市的容貌,环保、创新并对社会负责的,能为城市结构带来附加价值,并最终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建筑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在撰写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解读文章中指出,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乱象,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
聚焦房地产领域,居住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居住建筑的创作与建造、使用过程,鲜明地体现出其时代性和地域文化特征。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的住房商品化进程发展至今,“商品化”三个字更多意味着它的金融证券属性和品控标准属性,其本该蕴含的文化内核、地域性和时代性日渐式微,生活方式的差异化追求让位于空间产品的同质化与千城一面。那么,在“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时代要求下,如何在快速城镇化中通过住宅设计创新来化解这些矛盾,做到一套住宅的百年传承,成为需要直面的时代命题。
探求:是什么导致了“千城一面”
我们习惯称呼居住空间为住宅,但它另一个更为真实的称谓——民居,却越来越少的被提起,似乎只与那些传统意识紧密联系的空间符号关联,而不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事实上,居所不仅仅是“居住的机器”,更应包含着文化、艺术与人情,居住建筑营造更应是深厚的人本主义哲学呈现与营造技术集成。“民居”一词恰恰充分表征了这一内涵:民者,民心、民俗;居者,居其所也。民居一词,更加超越了住所的功能属性,再其上赋予更为厚重的人本主义关怀。那么,又是什么将这两个近义词完全割裂开,甚至在一个时代的潜意识里形成了普遍认知?
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当代背景下的住宅设计,和在设计行业中弥漫着的“设计标准化”的思维方式。在资本的喧哗与全球化的脚步声中,当代居住建筑已将功能从千变万化的生活形态与地域特征中剥离开来,就像一份快餐,不讲“锅气”,只有标准的“健康搭配”,一如维生素片的成分表,精明地以毫克计算着“居住所需”。一番勇猛的标准化设计操作之后,在钢筋混凝土的海浪里快速凝固、封存,成为缺乏独立性的、缺乏自主性的、没有生命力的“金融工具”或者居住机器。居住建筑的风格化“标签”看似变化多端,实则千篇一律,对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的刻意忽视,最终导致“千城一面”的情况。
破题:文化如何赋能城市发展
40年的住宅商品化历程,成功解决了城市人口人均居住面积不足的问题,标准化营造所要应对的刚需时代已经过去。面对改善性市场,或者说真正的生活与住居需求,越发需要让当地文化在居住建筑中重新回归,做住宅准确的说就是做民居,而民居在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地方独特性。显然当代民居设计,需要从挖掘地方文化特征入手,为当代民居赋能、赋魂,探索出这种文化特征所孕育的建筑形式又是什么。
基于这种反思,珑翠园项目应运而生,成为合城设计在当代民居创作实践中尝试去标准化思路的一次重要探讨。
该项目所处的河南省固始县,是中原地区向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中地,自古文风昌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之一。
相较河南本身特征鲜明的中原文化而言,固始县既传承溯源于斯,自身特征又十分鲜明,别具一格。这些固始当地独有的自然、人文和乡土文化特征,都在珑翠园项目的创作之初有所体现,其建筑风格、小区环境,甚至包括户型被赋予了当地生活的一种传统习惯。
一方面,项目在规划总平面布置时,抛弃了在常规项目上的中轴对称与大广场、大景观,将建筑与景观环境主动“打碎”、化整为零,因地制宜地解决朝向、对景和步行交通网络问题,也是对移民文化中对于在地适应性的某种致敬。
另一方面,固始当地山河相间、植被茂盛,项目通过坡顶起伏的天际线营造山峦叠嶂的住区形象轮廓,北侧高层顶部结合电梯间冲高与机房,设置“峨冠”,进一步强化山形起伏的印象。
提到固始的人文基因,其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根亲孝道”。对此,项目围绕孝道入手的两个切入点成为设计中的具体灵感。
其一是对于固始特有家庭生活方式的剖析。固始作为根亲文化之乡,首重孝道与家族团圆和睦。因此,在客厅打造上,项目通过优化结构受力体系和框架支撑位置,在端部向景客厅创造出7.9米超面宽尺度的无柱空间;另一种南向客厅的户型,南向面宽也达到了7.5米,且南侧阳台有条件升级为7.5米双开间阳台,满足节日团圆期间的多重家庭活动需要。
其二是对于状元吴其濬在固始丁忧守孝八年,修筑《植物名实图考》故事的理解。1821年,吴其濬因父亲丧事开始在家丁忧守孝,第二年起在史河边购买大片田地,“堤上种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株”,同时建茅屋数间,命名为“东墅”,“半藏农具半藏书”,“亦种奇花亦种菜”。因此,项目特别注重内部景观的打造,以及各式植物的丰富搭配,此外,景观系统营造也充分考虑层次感,园、苑、院三重景观。
从固始当地的文化特征,包括自然地理、文化地理、行政地理、交通地理等方面去入手研究。从历史和地方文化中雕刻出特属于当地的建筑风格、居住环境,包括户型也被赋予了当地生活的传统习惯,并对周边环境对城市做出呼应。更重要的是,通过践行“文化赋能”理念上,使得项目最终不仅在物质上,更在文化上成为当地城市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